2008年12月27日

三十一

四年前我用Netflix (http://www.netflix.com/)狂租DVD,在一个月内看了三十部电影,本以为再也不可能接近自己的纪录,没想到我大错特错。以下是我近一个月用Netflix看的三十一部电影,从最喜欢排到最反感,分成五组,请大家参考。

名人堂组
《我的魔鬼-克劳斯·金斯基》(Mein liebster Feind - Klaus Kinski)
《星尘往事》(Stardust Memories)
《希腊三部曲:悲伤草原》(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性感野兽》(Sexy Beast)
《杀无赦》(Unforgiven)
《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

全明星组
《爱与死》(Love and Death)
《曼哈顿谋杀疑案》(Manhattan Murder Mystery)
《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
《性、谎言、录像带》(sex, lies, and videotape)
《哭泣游戏》(The Crying Game)
《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
《长日将尽》(The Remains of the Day)
《五支歌》(Five Easy Pieces)

先发组
《人生交叉点》(Short Cuts)
《白日美人》(Belle de jour)
《搜索者》(The Searchers)
《法外之徒》(Bande à part)
《好男好女》(Good Men, Good Women)
《厌恶》(Repulsion)
《阅后即焚》(Burn After Reading)
《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
《偷窥狂》(Peeping Tom)

板凳组
《影与雾》(Shadows and Fog)
《任逍遥》(Unknown Pleasures)
《忠奸人》(Donnie Brasco)
《侏儒也是从小长大》(Auch Zwerge haben klein angefangen)
《不散》(Goodbye, Dragon Inn)
《旺角卡门》(As Tears Go By)

小联盟组
《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2008年12月20日

性.暴力

最近看了两部一直没机会看的1960年代电影:路易斯·布纽尔(Luis Buñuel)的《白日美人》(Belle de jour)及阿瑟·佩恩(Arthur Penn)的《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在艺术和文化方面,1960年代是一个非常革命性的年代,而这两部1967年电影也被影评界视为革命性的经典。

《白日美人》是西班牙国宝级导演布纽尔拿下威尼斯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狮奖的影片,也是法国女性象征凯萨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推动日本AV「熟女」的代表作。丹妮芙在本片不可思议的美,而且她饰演的青楼怨妇十分性感。故事描述空虚人妻Séverine Serizy对妓女行业的好奇心;向来像只小老鼠的她打听到一家高级妓院便主动找上门,之后开始白天上班,准时五点赶回家当她的小贵妇。从Séverine的性幻想能看出她渴望被强制、羞辱及虐待,可是因为无法靠好男人老公满足她的受虐癖,虽然相爱但互动冷淡。在妓院与多种类型男人上床带给她刺激,角色扮演让她充满快感,连被老板娘训话都有点爽。布纽尔大胆地将社会定为「扭曲」的行为健康化;心满意足的Séverine开朗多了,她与老公的互动更加甜蜜,婚姻大有好转。

美国导演佩恩的抢匪爱情片《邦妮和克莱德》可能比《白日美人》更有争议性。根据1930年代轰动全美的打劫情侣邦妮·帕克(Bonnie Parker)和克莱德·巴洛(Clyde Barrow),本片浪漫化逍遥法外的江洋大盗,吸引1960年代的叛逆自由派族群。观众对杀手的崇拜、对暴力的麻痹威胁保守派,也象征新好莱坞的诞生。新好莱坞追求写实感,从演技、对白、选景到性、暴力,游戏规则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影迷看到Faye Dunaway和Warren Beatty饰演的邦妮和克莱德被警方扫射成蜂窝,是否知道暴力限制这扇门被狠狠地踢开?

虽然我并不认为这两部电影在编剧与技术方面有任何突破(甚至觉得除了影响力之外,毫无特点),但我不得不否认它们在电影史上的重要性。超现实主义大师布纽尔在《白日美人》里提出的性观念挑战社会对性与爱的看法,拓展未来探讨同类话题的电影。同样的,佩恩在《邦妮和克莱德》里展现出中枪的鲜血淋漓,也让更残暴的电影普及化。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08年11月28日

五大疑问:《梅兰芳》



为了预告中国导演陈凯歌的新作品《梅兰芳》(Forever Enthralled),以下是我日夜沉思的五大疑问。
  • 要是我说我好想好想好想好想看这部片,经历过《无极》(The Promise)的生还者是否觉得我活得不耐烦?
  • 假设陈凯歌是美国男篮梦幻队,而2005年的《无极》如美国队在雅典奥运会的羞辱,《梅兰芳》会不会成为他的北京奥运会复仇金牌?
  • 黎明?为什么不找实力派天才谢霆锋演梅兰芳?告诉我为什么?
  • 东山再起不容易,但至少陈凯歌现在只能上爬,很难下滑。导演大概也了解他的1993年巨作《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不是一个实际的目标。《霸王别姬》几乎横扫电影界所有的最佳外语片大奖。可是我不懂为什么有些影迷要劝告大家别拿《梅兰芳》与《霸王别姬》做比较。这些影迷认为两部电影大不相同,不需比较。我真的希望他们只是随便说说。第一,不比较如何知道大不相同?第二,一位导演拍了两部关于京剧的影片,为何不能比较?如果我拍了一部梦幻队纪录片,又拍了一部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传记片,影迷们当然可以对比这两部关于篮球的作品。
  • 我诚心诚意祝导演好运,但再度失败的话,是否就没戏唱了?

2008年11月23日

有一点紧



虽然我称1958年的《迷魂记》(Vertigo)为冒牌经典,但传奇导演阿弗瑞德·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可不是冒牌天才。影评界的误判不是他能控制的。也因如此,有些杰出希区考克片偏偏得不到《迷魂记》十分之一的名誉;1948年的《夺魂索》(Rope)就是最好的例子。

《夺魂索》是希区考克的第一部彩色影片,也是第一部与好莱坞黄金时代巨星詹姆斯·史都尔特(James Stewart)合作的电影(另外包括《后窗》(Rear Window)、《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迷魂记》)。史都尔特饰演的哲学教授Rupert Cadell如同他在其他希区考克片里演的破案英雄,可是Rupert并非《夺魂索》的焦点人物。主角反而是反派:狂傲凶手Brandon Shaw (John Dall饰)与懦弱帮凶Phillip Morgan (Farley Granger饰)。两位好友曾是Rupert的学生,可能也是他过去的性伴侣。

本片灵感取材自美国的李奥波德与勒伯案;Brandon与Phillip跟纳森·李奥波德(Nathan Leopold)与理查·勒伯(Richard Loeb)一样都是充满学问的上流社会同性恋者。将谋杀视为艺术的李奥波德与勒伯在1924年杀害一名十四岁的少年;电影化身Brandon与Phillip追求完美的谋杀,拿无辜的昔日同学David Kentley (Dick Hogan饰)当实验品。

令人惊讶的是,希区考克在影片一开始就让观众亲眼目睹Brandon与Phillip用绳索勒死David。导演果然高明,竟敢省略悬疑片的两大疑问:谁干的?如何办到的?如今观众最想知道的是两名凶手会不会被抓。自视甚高的Brandon大胆邀请死者的亲戚朋友(包括Rupert在内)到他的豪华公寓饮酒就餐,将尸体藏在客厅的木箱里,又将木箱作为餐桌。谋杀的挑战性还不够,他一定要瞒过所有的客人才满足。男友Phillip无法理解他的高傲,每当爱开玩笑的Brandon戏弄嘉宾,Phillip就充满罪恶感。

所有嘉宾中只有Rupert开始怀疑David的失踪跟两位主人有关。看着猫捉老鼠十分刺激,发生在固定小型空间更加精彩。希区考克对空间限制很感兴趣,本片全部设置在Brandon的公寓里(1954年的《后窗》也是关在公寓里)。了不起的是,《夺魂索》采用单一镜头的手法拍摄,连续长镜头创造一种舞台剧的气氛。当然,这种拍法对演员们的要求较高,而本片全班人马表现完美无缺。

从独特摄影到同性恋主体到另类悬疑故事,本片充满实验精神。实验性的影片关于实验性的谋杀,《夺魂索》的确是希区考克的作者论代表作。

2008年10月26日

五大疑问:《量子危机》



为了预告最新的James Bond 007间谍片《量子危机》(Quantum of Solace),以下是我日夜沉思的五大疑问。
  • 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是否很想对所有藐视他的007影迷比出两根中指?当克雷格被选为Pierce Brosnan的接班人,许多007影迷嫌这位金发硬汉不符合小说家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所想象的黑发美男子,甚至要召集人马发动抗议。但因为2006年的《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获得观众肯定,克雷格成为好莱坞大红人,再也没有人敢说话。
  •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无聊,察觉《量子危机》的Bond女郎,至少在预告片里,比过去的Bond女郎低调?虽然一样美、一样辣,但注意力似乎转移到男主角身上。仔细回想,上一集也是如此。以前的007电影宣传不是比基尼就是露肩露臀;可是自从克雷格加入以后,广告便锁定在他的性感肌肉与小游泳裤。快枪、快车动作片早已夺得男性观众的重视,所以利用阳刚猛男吸引女性观众才是片商的重点策略。
  • 007制作人是否可以勇敢承认新生代Bond多少有受Jason Bourne电影系列的影响?反过来说,Bourne这个人物也是靠四十年来二十几部Bond电影才有今天。在这个间谍类型片市场,两位竞争者都不愿提到对方,访问时也拼命指出两派的差异。麦特·戴蒙(Matt Damon)饰演的Bourne非常受欢迎,成功秘诀在于他是Bond写实版;不无敌、不潇洒、不耍帅。007团队领悟到观众口味已变,大家所熟悉的Bond必须进化才行。因此《皇家赌场》的新Bond有血有泪也有弱点。相信《量子危机》导演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会继续朝这个方向走。
  • Bond vs. Bourne,一决死战谁会赢?
  • 克雷格对戴蒙,一决死战谁会赢?

2008年10月17日

嫁不出去

著名编剧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的导演处女作《纽约提喻法》(Synecdoche, New York)十月二十四日终于要在美国戏院上映。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满惊讶这部竞赛片没有在五月的坎城电影节就找到发行公司,苦等到七月才被Sony Pictures Classics买去。更可怜的是显赫导演史提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斥资6500万美元拍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传记,九月前一直都没人要。美国发行公司一向对跑影展的欧洲、亚洲电影稍微冷漠,可是以上的竞赛片都是美国导演的作品,为什么发行公司不敢碰?

现实就是如此,坎城影节合格的电影不一定适合美国戏院,就算是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考夫曼、索德伯格也未必能吸引观众乍看之下索德伯格的巨作应该引起发行公司争得你死我活。战争史诗一向很受欢迎,格瓦拉又是许多年轻人盲目崇拜的历史人物,再加上Benicio Del Toro饰演格瓦拉荣获坎城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本片条件似乎非常理想。可是很多发行公司没有把握美国观众能接受一部超过四个小时的西班牙语片。索德伯格已将本片剪成《阿根廷》(The Argentine)和《游击队》(Guerilla)上下集,现在就看IFC Films如何宣传这两部片子。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经济崩溃将导致发行公司更加保守,越来越多跑影展的独立片、外语片恐怕找不到一个好归属。

2008年9月28日

造飞机造飞机

有什么比在飞机上连看三部电影更过瘾?当然是在飞机上连看四部电影。没错,我在台北前往洛杉矶的班机上解决掉四部电影。也就是说,我在十二小时的旅程中花了大约八小时瞪着六寸小银幕。可惜四部电影中只有一部值得推荐。

《钢铁人》(Iron Man):没有大众说得那么好看,但男主角Robert Downey Jr.耍嘴皮子很幽默。

《破天慌》(The Happening):没有大众说得那么难看,但还是别去看比较好。

《印第安纳·琼斯和水晶骷髅王国》(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免了。

《在布鲁日》(In Bruges):本片是我多年来看过最尖锐的黑色喜剧,每个笑点乌漆嘛黑,但不滑稽。编剧导演马丁·麦克道纳(Martin McDonagh)了解影迷很自然会拿昆汀·塔论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以及盖·里奇(Guy Richie)的暴力黑色喜剧跟他的作品比较,所以选择走低调路线。他小心避开塔论蒂诺以及里奇的特色(稀奇古怪的人物、快又狠的配乐),慢慢按照简单剧情直直走。唯一的缺点是结局拉太长,但至少可以多看Ralph Fiennes扮演满口脏话的黑帮老大;肯定是他演艺生涯最爆笑的角色。

2008年9月24日

你还是老样子



我在台湾三年半,到戏院看台湾电影的次数不超过一只手上的手指,没想到我离开台湾前看的最后一部片竟是《海角七号》(Cape No. 7)。我很想说本片改变了我对台湾商业电影的怀疑,但事实上编剧导演魏德圣让我更加失望。《海角七号》创台湾票房奇迹,也成为2008年第一部让我看不下去而闭上眼睛的片子。

首先,我相信范逸臣与田中千绘都是可靠的演员,可是他们演的人物实在又烦又讨厌。范逸臣饰演的阿嘉有数不完的缺点,导演也不择手段强调角色的叛逆,在阿嘉出现的每一幕展现他有多暴躁、没礼貌、不讲理、不负责任。田中千绘饰演的友子似乎很无辜,但一天到晚发牢骚、哭天抹泪、怨天尤人。当男女主角都过于情绪化、认为这世界欠他们什么,我完完全全不在乎他们的死活,更不用说他们的恋情。对不起,我不想浪费两个小时看两个幼稚成人摆着臭脸。

我同样不想浪费两个小时看导演不断利用「乡下阿伯阿公真可爱」这种笑点。从一个创意角度来看,取笑南部老人老实说很老套。从一个社会角度来看,大多数观众对南部人的刻版印象是粗俗的言语、急躁的态度,而本片只更加深这个偏见。没错,的确很多南部老人比较没教养,可是他们已在多数电影里被矮化了,不缺《海角七号》来凑热闹。

音乐也算是本片的主角,演唱会片段的音乐非常动人,问题在于其他片段的音乐非常不搭。从喜剧部分的广告式音乐到阿嘉沉思时的新重金属(nu metal),这些荒缪的背景配乐不但是种干扰,而且贬低作品的水准。本片不需时时刻刻有配乐,合唱团的演奏已充分足够,省略多余的配乐反而可以凸显有无音乐的震撼力。

说到多余,我能接受日本男子每二十分钟读他写的信给观众听,但我无法接受日本男子坐船离台的倒叙片段。一句一句形容六十年来的感受还不够吗?一定得让观众承受船慢慢飘动的画面吗?难道日本男子在船上发生什么关键的事吗?没有的话,为了无意义的倒叙花钱在古装及船的特效合理吗?听了旁白的观众们没有想象力吗?这堆问题很多余吗?

2008年8月30日

五大疑问:《阅后即焚》



为了预告美国创片兄弟档乔尔·科恩(Joel Coen)与伊森·科恩(Ethan Coen)的新作品《阅后即焚》(Burn After Reading),以下是我日夜沉思的五大疑问。
  • 科恩兄弟一直都是自编自导,但摄影方面长期依赖罗杰·迪肯斯(Roger Deakins);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迪肯斯被提名过七次,其中四次是科恩兄弟的电影。令人惊讶的是本片的摄影师并非迪肯斯,而是四度奥斯卡提名者艾玛纽·卢贝兹基(Emmanuel Lubezki)。这是一个暂时变动还是新的方向?
  • 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和布莱德·皮特(Brad Pitt)可不可以不要再合演电影了?就算是永远的好朋友BFF (Best Friends Forever)也不能黏成那样。
  • 有人比我更期待约翰·马尔科维奇(John Malkovich)与黑色幽默达人科恩兄弟合作的后果吗?马尔科维奇傻眼时的表情简直是无敌的。只能说,他的戏份最好不要被克鲁尼、皮特两位天王巨星抢走。
  • 除了科恩兄弟以外,还有谁能想出一个融合情报局、健身房、勒索与外遇的喜剧?
  • 科恩兄弟有望再度赢得奥斯卡吗?我想很难。不管本片拍得多好,奥斯卡一向不喜欢重复,连续两年获胜的几率非常低。况且兄弟俩的电影本来就不走传统最佳影片路线,他们的2007年作品《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拿下最佳影片算赚到了。我猜今年的《阅后即焚》跟奥斯卡无缘。

2008年8月13日

五大疑问:《午夜巴塞罗那》



为了预告美国知名编剧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新片《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以下是我日夜沉思的五大疑问。
  • 饰演Cristina的史嘉丽·乔翰森(Scarlett Johansson)与饰演Maria Elena的佩内洛普·克鲁兹(Penélope Cruz)在片里的吻戏是艾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吗?
  • 三号美女瑞贝卡·豪尔(Rebecca Hall)不像乔翰森以及克鲁兹是国际巨星,可是听说饰演Vicky的她在这部片的表现最优,有望被提名最佳女配角。豪尔和乔翰森之前在英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2006年悬疑片《致命魔术》(The Prestige)演情敌,这次会有什么火花?
  • 男主角Juan Antonio (Javier Bardem饰)平常拜访朋友家会用氧气筒式长枪开门吗?
  • 这部片基本上是不是一个巴塞罗那观光局广告?听说市政府出资不少。
  • 《午夜巴塞罗那》是艾伦离美后在欧洲拍的第四部作品,前三部都发生在伦敦,算是他的伦敦三部曲(除非他又跑回伦敦拍片)。很好奇《午夜巴塞罗那》会比较像伦敦三部曲的哪一部片;2005年的罪恶杰作《赛末点》(Match Point),还是2006年的谋杀案喜剧《独家新闻》(Scoop),或是2007年的沉重家族悲剧《卡珊德拉之梦》(Cassandra's Dream)?同时,艾伦是否能超越他近几年的高水准?

2008年7月29日

摧毁经典希区考克片



上个月的阿弗瑞德·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文章提到大多数的影迷对这位著名导演的崇拜。希区考克时常被视为史上三大导演之一,而他的1958年作品《迷魂记》(Vertigo)也经常被列在十大电影名单上。论技术,希区考克的确高高在上,可是他的电影缺乏深度,连他自己也承认娱乐是他的最终目标。我并不认为伟大的导演必须远离娱乐,问题是希区考克从未拍过一部真正深奥的片子,而最接近这个境界的几部希区考克片却被许多影评人排在《迷魂记》之下。因此,我要摧毁《迷魂记》。

其实这部片子最初不受欢迎,被当时的影评人羞辱得很惨,但得到后的强烈支持,现在与史上伟大电影平起平坐。极大多数的《迷魂记》支持者陶醉在优美及创新的摄影,可是再惊人的摄影技巧也是克服不了如此荒唐的故事。依赖摄影技巧的电影有时候可以稍微不顾情节,但《迷魂记》是一部故事主导的悬疑片,情节方面必须符合逻辑,再小的破绽都可能是巨大的威胁。我很惊讶没有更多的影评人发觉片子的破绽多到整个故事垮塌了。

好莱坞黄金时代巨星詹姆斯·史都尔特(James Stewart)饰演的Scottie Ferguson之前是一位警官,因惧高症引起的眩晕甚至失去意识,不得已退休。后来昔日同学Gavin Elster (Tom Helmore饰)聘请Scottie监护他的妻子Madeleine Elster (Kim Novak饰),Gavin怀疑她有精神病,或许被附身。在跟踪过程中,Scottie察觉Madeleine模仿曾祖母Carlotta Valdes的发型,还拜访她的坟墓及画像。当她跳海自尽时,Scottie拯救了她,爱上了她。Scottie从Gavin那里得知Madeleine的曾祖母大约一百年前自杀而死,她当年跟Madeleine现在一样二十六岁。有自杀倾向的Madeleine后来跑上教堂钟塔,有惧高症的Scottie一楼一楼追赶,拼命压制眩晕,但最终还是眼睁睁看着爱人坠楼身亡。Scottie被判无罪,可是严重忧郁症害他陷入呆滞状态。

目前为止重大破绽已出现了:请告诉我男主角如何在短短几天内彻底爱上一个精神不稳定的有夫之妇?他对女主角动心的那一刻实在很扯,戏里的情感毫无说服力。更何况老成持重的史都尔特完全不像一个会鲁莽坠入爱河的人。可怕的是,不可思议的情节还在后头,不愿知道结局就先读到这里。

长期住院的Scottie终于康复,但他重回社会不久竟然遇见一位长得跟Madeleine一摸一样的女子。她名叫Judy,虽然发色与气质都不同,但Scottie还是和她交往。观众接下来从Judy的回忆得知她的确是Scottie原本爱上的女人,当时为钱杀妻的Gavin躲在钟塔上等着假冒夫人的Judy到达,再将亡妻的尸体丢下楼。希区考克在这里犯下一个可笑的错误,他担心观众也许看不懂倒叙画面,由Judy写信时的旁白重复解释真相。其实观众没有导演想象的笨,说一次并能了解聘请Scottie及鬼魂附身都是骗局。另外一个破绽是凶手的策划,Gavin需要信用满分的证人目睹轻生过程,可是他如何有把握鱼会迷上饵,万一鱼不喜欢那种饵怎么办?要是鱼克服眩晕,追上饵又看到渔夫,那就糗大了。此外,渔夫如何把尸体扛上钟塔?尸体解决后渔夫与饵要如何下楼,如何确定鱼已经不省人事?更离谱的是,不杀人灭口就算了,可是帮凶竟然没离开城市。

事实上Judy很爱Scottie,快被罪恶感击垮了,但又不敢泄漏秘密。当Scottie非要把她改造为Madeleine,她竟然乖乖地染金发及装贵妇,满足他扭曲的强迫观念。希区考克要表达的非常有趣:没疯的人被装疯的人逼疯。接近片尾,Scottie终于发现自己被当猴子耍,便拉着Judy回到教堂钟塔,逼她再次爬上楼,宣布他要利用第二次机会打败惧高症。他为何觉得这招能治好惧高症,我也搞不懂,但他果真爬到顶端。他一路大骂面前的冒牌货,重述阴谋给她听(谢谢阿弗瑞德·希区考克爵士第三次解说真相)。鬼扯的片一定要有鬼扯的了断,Judy看到修女的暗影,以为是Madeleine的鬼魂,吓到坠楼身亡。天啊,要悲剧重演也轮不到修女,让冲动的Scottie不小心推她下去更悲惨,更多意义,更有震撼力。

这就是当今影评界的爱片。我想上钟塔。

2008年7月23日

私家侦探



数据公布,《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全美首周末票房1亿5830万美金,打破《蜘蛛人3》(Spider-Man 3)于2007年夏天才刚创下的首周末票房纪录(天啊,1亿5110万美金竟然才第二名)。不管最后总票房会是多少,在历史排名会有多高,这部片子已获得无数的好评,也成为绝大多数影迷心目中最好看的漫画英雄电影。

英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在2005年的《蝙蝠侠诞生》(Batman Begins)把Bruce Wayne/蝙蝠侠写实化,跟导演提姆·伯顿(Tim Burton)及乔·舒马赫(Joel Schumacher)的1990年代版本比起来黑暗许多。影迷对诺兰的蝙蝠侠(Christian Bale饰)反映热烈,对2008年续集《黑暗骑士》的期待非常高,再加上饰演反派角色的希斯·莱杰(Heath Ledger)在一月拍摄完毕不久于过量服药身亡,非蝙蝠侠粉丝的男女老少自然也十分好奇。听说莱杰为了掌握混沌使者小丑的心灵、姿态及声音,在拍片前单独住在旅馆房间一个月,深入研究蝙蝠侠漫画与其他疯狂人物,还开始以小丑的身份运笔写日记。

其实我觉得三年前的《蝙蝠侠诞生》并不好看,但我很高兴诺兰当时可以拍出一部侦探片。蝙蝠侠没有超人或蜘蛛人的超能力,可是被称为侦探的他强在推论、调查及策略。在蝙蝠侠漫画与电视剧里,故事是以解密方式呈现,幕后主使人要到开始搜集线索甚至到即将破案前才揭晓。相反的,《黑暗骑士》的高谭市不需要私家侦探,小丑很乐意宣布他的目标,这个角色的鲁莽与反思考态度造成编剧组诺兰、诺兰弟强纳森(Jonathan Nolan)及大卫·S·高耶(David S. Goyer)无法写出像《蝙蝠侠诞生》那样的悬疑片。当然,这并不是败点,也不算是缺点,片子没有失去成为「最好看的漫画英雄电影」的资格,只希望第三集可以带回侦探的元素。

2008年6月29日

五大疑问:《赤壁》



为了预告香港大导演吴宇森的超级无敌霹雳三国史诗巨片《赤壁》(Red Cliff),以下是我日夜沉思的五大疑问。
  • 西元2008年七月十日开战,而林志玲也戴上她的钢盔了。吴导率领的明星演员中,演技最被怀疑的就是饰演小乔的她。媒体、影评、粉丝、外公、买冰淇淋的叔叔、隔壁王妈的大媳妇全都准备随时放箭。这时,我得站出来帮林姐姐讲句公道话。这不是第一次电影里有个「花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名模转行拍戏非常普篇,有必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吗?
  • 另外一位要戴好钢盔的明星就是金城武。诸葛亮可能是观众最关注的人物,而饰演军师的金城武面临庞大的压力。他是影帝材料吗?当然不是。他能展现诸葛亮的勇略气势吗?我想不行。我一直觉得他比较适合演喜剧或类似早期与香港名导演王家卫合作过的另类电影。是没有人找他演喜剧,还是他根本没兴趣?
  • 8000万美元可以让1986年的吴宇森拍出什么样的《英雄本色》(A Better Tomorrow)?
  • 白鸽是否会在《赤壁》里出现?它们能从片子的毛利率抽多少?
  • 关羽(巴森扎布饰)是否会放下青龙偃月刀,在第一时间掏出双枪扫射魏兵?

2008年6月15日

IMDb, TSPDT, ABCDEFG

谁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产业、学院、协会、媒体,大多数的人觉得是阿弗瑞德·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这位来自英国的「悬疑大师」从1920年代到1970年代拍了无数经典惊悚片,其中有几部已是许多百大电影名单的常客。以下是目前在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www.imdb.com)平均分数最高的十三部希区考克片(希区考克排行榜当然要吉利一点)。
  1. 《后窗》(Rear Window)
  2. 《惊魂记》(Psycho)
  3. 《迷魂记》(Vertigo)
  4. 《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5. 《蝴蝶梦》(Rebecca)
  6. 《美人计》(Notorious)
  7. 《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8. 《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
  9. 《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
  10. 《贵妇失踪记》(The Lady Vanishes)
  11. 《夺魂索》(Rope)
  12. 《三十九阶》(The 39 Steps)
  13. 《鸟》(The Birds)
我通常对IMDb列出的平均分数并无百分之百的信心。这个网路电影资料库非常适合搜寻,但由于会员群大多是不时上网的影迷,而不时上网的影迷又偏向年轻男性,因此年轻男性喜欢看的电影(什么类型就不多说了)必有忧势。更何况,我信赖的电影专家应该不是那种需要上IMDb打分数的人。不过话说回来,此网站的电影排名也不是完全没用。如果拿同年代或同类型的片子作对比,排名的可靠性就比较高,例如以上的希区考克排行榜,详细具体的排名条件能抵抗会员的年代及类型倾向。希区考克片属于同年代(虽然跨越三十年,对年轻影迷来说,通通都是老片),所以不必担心热门新片来搅局。对比的片子也都是同类型,惊悚片vs.惊悚片总比惊悚片vs.科幻片要来得公平。

接下来是目前在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hey? (www.theyshootpictures.com)的千大电影名单里排名最高的十三部希区考克片。
  1. 《迷魂记》
  2. 《惊魂记》
  3. 《后窗》
  4. 《北西北》
  5. 《美人计》
  6. 《鸟》
  7. 《火车怪客》
  8. 《艳贼》(Marnie)
  9. 《三十九阶》
  10. 《辣手摧花》
  11. 《蝴蝶梦》
  12. 《贵妇失踪记》
  13. 《夺魂索》
TSPDT采用的是专业人士的知识,从1604个人名单以及656来自产业、学院、协会、媒体的排行榜计算出一千部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当然,TSPDT也不是完美的,几乎所有用的排行榜都来自欧美,缺乏其他地区的观点(相信IMDb会员群大多是美国人)。但这个缺点影响不大,因为希区考克片都是欧美出生。

两个网站的希区考克排行榜很相像,前四名都是同样四部片(《迷魂记》、《惊魂记》、《后窗》、《北西北》),顺序稍微移动。另外,在IMDb排第十三的《鸟》在TSPDT排第六,而IMDb第五名的《蝴蝶梦》掉到TSPDT第十一名。该注意的是《艳贼》与《电话谋杀案》,第一部没有出现在IMDb,第二部在TSPDT缺席,其他十二部都准时打卡上班,我觉得原因跟这两部片的名声有关。《电话谋杀案》一直是希区考克最刺激的片子之一,所以比较可能出现在娱乐导向的IMDb。到是TSPDT的专家们应该对故事大胆又复杂的心理学大考验《艳贼》评价特别高。

2008年5月27日

来真的



看完《野蛮容光》(Savage Grace),我学到两件事:
  1. 不要在母亲节看一部真人真事母子乱伦杀亲悲剧片。相信我,真的不要。
  2.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应该以故事为重心。理论上,真实事件会被拍成电影就是因为故事特别有吸引力,所以情节方面一定要交代好。总觉得这部2007年汤姆·凯林(Tom Kalin)作品就是败在情节处理不当,尤其是乱伦与杀亲的因素并没有解释得很清楚。我很欣赏凯林和编剧霍华德·A·罗德曼(Howard A. Rodman)的低调风格,他们没兴趣一步一步牵着观众走,可是这么一来戏里母子精神崩溃的过程就出现一些漏洞。例如母亲(Julianne Moore饰)是什么时候开始与独生子(Eddie Redmayne饰)有性关系?老妈当时的心态是什么?儿子的感受又是什么?母子之间的性行为只有出现在电影尾声,但这肯定不是第一次,所以导演和编剧为何选择省略如此重要的部分?此外,从乱伦到谋杀并非直路一条,途中有一些「转弯」,问题是这部电影却没有探讨这些「转弯」。我通常对一部手法低调的九十七分钟片子只有好评没有怨言,可是《野蛮容光》的情节坑坑洞洞,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做了大幅度的剪接;观众有这种感觉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2008年5月21日

数鲸鱼入眠

徐歆



不知该用什么字眼形容,只能说2004年的《妓女与鲸鱼》(
La puta y la ballena)是一部令我无法入眠的电影。不了解为什么阿根廷导演路易斯·普恩佐(Luis Puenzo)的作品会被定位为女性电影,最多应该只能说是以女性为主体,其实却是缺乏女性自主意识的男性观点。片中女人表面上享有性爱的自由,实际上却是男性社会下的受害者。

电影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所谓的海,指的是海平面。我们都是站在陆地上看海,在陆地上看海里的鲸鱼,我们很难潜入海里,从海底看海,从海里看鱼。我们自以为懂得海,其实懂得的只是海平面。」

最难过的是连最后都不让她们真正的自由,或说连到最后都还不忘讽刺女性。一个遍体鳞伤之后跃入我们自以为懂的海,一个到最后还是只希望男人愿意深情地看着她的肉身并说美。导演的方式还真是反映了现今的沙文。导演用「自以为是」的海来拥抱「遍体鳞伤」的鲸鱼,并以此贯穿全片。

另外这部电影的运镜、取镜、光线非常特别(甚至已经让我就定此生一定要去在巴塔哥尼亚的海岸)。我只能以不专业的个人眼光由衷地推荐,就三个字:美极了。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音乐。我认为几段以手风琴为主的tango已和卡洛斯·贾德尔(Carlos Gardel)的"Por una cabeza"同样的经典,但如果再加上片中老琴师的诠解,导演仍然成功的把手风琴幻化为男性的阴茎。

整体而言,这部电影非常好看,但我又无法接受导演的「女性」观点,于是就陷入了我一开始提及的,这是一部让我无法入眠的电影。

2008年4月30日

回去照照镜子



大而化之的影评人有个坏习惯,他们太常批评一部电影「没有故事」("no story")。事实上,这些电影的故事并非完全不存在,而是写得太烂或情节较少。可是若有影评人形容《去年在马里昂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为「没有故事」,我会原谅他,因为以长片来说,这部知名法国电影确实没什么故事。导演阿伦·雷奈(Alain Resnais)与编剧阿伦·罗布-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的遘想非常有创意,但情节很明显不是第一重点,也不是第二重点,大概也不是第三重点。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在马里昂巴》没办法满足习惯被牵着走的影迷,甚至有艺术背景的观众也未必会喜欢;佩服一部实验片容易,热爱一部实验片较难。

然而,一部实验片要是够大胆,执行得完美无缺,我立刻花钱买海报。《去年在马里昂巴》在1961年赢得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更重要的是,它进入「立刻花钱买海报」的境界。我欣赏这部片的原因是它像一面镜子,完全反映观众对电影的定义、期望、限制。电影到底是什么?应该具备什么元素?不该犯下什么错误?看此片如照镜子,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如何看待电影,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关于观众的片子。相信在片子一开始观赏舞台剧的那群戏迷算是导演给大家的一个暗示。

可惜的是,雷奈的暗示很明显没什么效应,因为看完片子的人大多数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看不懂,不喜欢」,第二组为「看不懂,我拚了老命也要破解故事里的情节与含义」。第一组就是之前提到习惯被牵着走的影迷,而镜子反射他们对非故事主导的电影的排斥。雷奈未提供角色名称、时间地点、最终结论,让他们感到无助,轻易投降。第二组没有感到无助或轻易投降,反而充满狂热,可是镜子显示他们依然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故事上。雷奈的作品神秘兮兮问号连连,所以解释故事的猜测和理论爆多,影迷之间的争论也少不了。总而言之,这两组观众都很难脱离「故事就是一切」的概念,无法轻轻松松踏入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

我赞成俄罗斯小说巨匠安东·契诃夫(Anton Chekhov)的看法,艺术家的任务是提出疑问,不一定要提供答案。雷奈似乎跟答案有仇,也因为如此,解答《去年在马里昂巴》如盲人摸象;摸摸就好了,理论就免了。其实要找的答案在镜子里。

2008年4月18日

没买单,先走人



本文并非影评而是对影片结局的感想,未看《奇幻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的朋友们,若不想知道结局⋯⋯

「知道结局」在这部2006年喜剧片不只是一般吊在观众面前的饵,「知道结局」也是主角Harold Crick (Will Ferrell饰)东跑西跑追寻的目标,他必须知道一本叙述他的人生的小说怎么结尾,因为这关系到他的生命将如何结束。当Harold终于找到小说家Karen Eiffel (Emma Thompson饰),读完结局的草稿之后,便得知自己将如何死。记住,观众在这时还不知道小说家苦恼想出来的死因,只发现Harold之前的恐惧消失了,还赞美他的创造者所写的作品和结局。可惜草稿毕竟不是完稿。

死亡游戏原本要求Harold抢救摔倒在马路中间的小男孩,紧接着自己被公车撞死。期待好笑或另类死法的观众可能有点失望,不过文学教授Jules Hilbert (Dustin Hoffman饰)说的对,这样死果然很有诗意。小说家在这部片子一直扮演上帝的角色,可是一旦主角预知下场,决定小男孩生死的重任就转到他的身上;也就是说,得到拯救人的神力反而致Harold于死地。

不幸的是,导演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及编剧柴克·海姆(Zach Helm)还是在最后关头手软,主角在马路中间牺牲后却在医院病床复活(耶稣好像没有烘培女友探望他),理由当然是小说家十分内疚而下不了手,决定更改她生涯中最伟大的结局。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导演和编剧,因为好莱坞+喜剧=美好结局。虽然小说家改观合情合理,但总觉得新版本多少在推脱,静悄悄从后门开溜,「主角被公车撞,可是没被撞死」是种缺乏创意的逃避。

话说回来,如何免Harold一死的确是个要命的难题,恐怕好莱坞喜剧片就是无法呈现如此幽暗及病态的故事遘想,无法好好给主角致命一击。但以黑色喜剧或闹剧的方式呈现就少了这些牵挂,杀无赦也没关系,依旧保留幽默感。另一招就是把故事遘想拍成一部哲学性的剧情片。仔细想想,《奇幻人生》犹如瑞典大师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1957年作品《第七印》(Det sjunde inseglet)。在这部经典存在主义电影里,主角Antonius Block (Max von Sydow饰)同样面临死亡,也急着想逃出死神(Bengt Ekerot饰)的魔掌。然而最终,他为了拯救朋友一家三口的性命,牺牲自己在人间剩下的日子,跟随死神一行。真有趣,《奇幻人生》里的小说家在这个类比就不再是上帝,而是死亡的化身。很好奇这些解决方案是否真的能成功,会带来什么样的电影,但至少可以开开心心大胆杀死主角。

2008年3月31日

戏.文学人生

小君



导演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的2006年美国喜剧片《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就是所谓后设文学的角度,亦即,文学究竟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这个角度。我想创作过或是着迷于小说的人通常都听过这个说法,那就是「当你创作出一个角色之后,那么这个角色便有了自己的灵魂,便有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血肉,他/她自会引领你走进他/她的世界,毋庸你多做操心。」注意,是角色引领着你,你的文字仅仅只是写出他/她想让你看见的世界,而不是自己本身有多行,或有多了不得的操控文字的能力。

《奇幻人生》这部电影,无疑隐隐约约,赋予了小说人物这样活生生的生命力。

然而身为一个看漫画会先看字才看图的人,文字的魅力之于我,无远弗届。个人对于小说作家的观感,或许可以用「上帝之手」来形容,作者之于他笔下的小说,是掌握完完全全的生杀大权,我想写那角色活就活,死就死,美就美,丑就丑,富可敌国有之,惨得一文不名也只得由我。开心的话,想把某个即将卸任的讨人厌总统放在脚底踩成一张总统皮也是可以的-然而,然而-这么一个随心所欲的权利,当这个角色真正成为一个和作者本人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出现在作者面前时,作者真的还可以不受影响行使他这样的权利吗?我的意思是,这是一个「许愿」并且一定会实现的能力,当你说:「你去死」,就有人真的会去死,而且真的是你要他怎么死就怎么死,那么这句话,你还说得出口吗?

很有趣,考虑当一个人真的拥有上帝的能力的时候,是不是就真的可以随心所欲?

2008年3月19日

大卫·林奇与蔡明亮

大卫·林奇(David Lynch),蔡明亮,这两位知名艺术片编剧导演让我想起东邪西毒。原因可不是林奇的蛤蟆功,也不是蔡明弹指神通,他们不住白驼山或桃花岛。简单说,美国的林奇与台湾的蔡明亮出了名的怪,怪到观众对他们的印象不得不极端,不是爱就是恨。看完他们的片子通常有两种后果,成为他们的忠实影迷或发誓再也不看他们拍的电影。

虽然林奇和蔡明亮算是武林中两大怪人,很少人会像我把他们联想在一起,这是因为两位导演的怪法迥然有别。首先林奇的作品大多是怪在人物及叙事结构。1986年的《蓝丝绒》(Blue Velvet)带给观众经典邪恶象征Frank Booth (Dennis Hopper饰),一位爱喝Pabst Blue Ribbon啤酒又专门戴氧气面罩进行SM的黑帮老大。林奇在1990年的《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再度创造了一位难忘的疯子,那就是喜欢借用厕所的色魔Bobby Peru (Willem Dafoe饰)。林奇的扭曲世界到了1997年的《妖夜荒踪》(Lost Highway)及2001年的《穆赫兰大道》(Mulholland Dr.)有所变化。人物一样不寻常但没有之前那么跨张,倒是故事复杂多了,叙事结构被拆散成一群梦幻现实分不清的片段。

相对来说,蔡明亮的影片没有变态或暴力狂,人物除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以外都满平凡正常。不但如此,每部片的人物几乎一模一样,差不多就小康(李康生饰)和他爸妈及追求对象。叙事结构方面,一部片会有两三个故事,而故事之间的界线模糊,让配角故事接近主角故事的分量。可是这一切都不算怪,把观众逼到极限的元凶是导演的风格。蔡明亮1994年作品《爱情万岁》(Vive L'Amour)放映二十三分钟出现了一句对白,到了四十九分钟两位关键角色第一次对话,片尾二十四分钟一句话都没有。显而易见,这种全部对白不到一页又没音乐的片子对观众是个艰难的考验。此外,蔡明亮的长镜头也叫人坐立难安,尤其在2005年的《天边一朵云》(The Wayward Cloud)不断将激烈色情场面拉进延长赛。

其实看林奇或蔡明亮的作品时最好不要太认真,不用非要了解剧情或解开所有的含义,撤底掌握故事的点点滴滴并不重要也毫无意义。相信两位导演都认为生命就是 如此诡异,「无法理解」是一种自然状态。有些人还会把他们的片子当喜剧来看,我就属于这个族群。不知实际状况如何,但总是能想象两位导演带着恶作剧的心态 一边拍片一边偷笑,而我就是一年后坐在戏院跟着偷笑的影迷。

2008年2月25日

人没事就好



第八十届奥斯卡金像奖刚结束,只能说好险。

很多人都知道奥斯卡金像奖好比好莱坞对著镜子赞美自己腹肌超美,它的电影品味和判断能力也早已被怀疑及批评,但「谁会赢最佳影片?」仍然排徊在大家的脑里。我第一次认真看奥斯卡是1995年,《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打败明显在它之上的《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及《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赢得最佳影片,十三岁的我没什么感觉。2001年《毒品网络》(Traffic)及《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都败给《角斗士》(Gladiator),这是我首次看完奥斯卡想拿棒球棒跟电视问好。一部外语片要赢最佳影片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怎么会给毫无艺术价值并且被我大学历史老师臭骂的《角斗士》?惊人的是《角斗士》成为自1950年的《一代奸雄》(All the King's Men)以来第一部未拿下导演奖或剧本奖的最佳影片。更惊人的是五十一年来第二部未拿下导演奖或剧本的最佳影片竟然在短短两年又出现。那年《钢琴家》(The Pianist)拿下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也获得最佳男主角,外加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凯萨电影奖最佳影片、坎城电影节最高荣誉金棕榈奖,但奥斯卡最佳影片却莫名其妙颁给《芝加哥》(Chicago)。换句话说,拍得最好+写得最好+演最好=不是最好的片子。棒球棒在哪?

基于以上一系列的古怪事件,我对奥斯卡的信心撤底破灭,经验告诉我不用期待好下场。例如前年最佳影片颁给《撞车》(Crash)在场来宾发出吃惊的叫声,得奖人都吓到说不出话来,被看好的《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竟然落败。之后有很多人为《断背山》喊冤,但我觉得这两部片子都很糟糕而该得奖的是《晚安,好运》(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就只好叹个气抽根烟。今年就没那么沮丧了,被大家看好的《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荣获最佳影片,意外没发生还真是意外。《老无所依》是各知名年度十大好片名单里的常客,听到得奖片名时我只想「好险」,原来这就是生还者家属的感受。

2008年2月22日

我妈生我生十七小时

终于滚出来了,讲了半年的电影部落格克服了语言上的自我怀疑终于实现了。对从小在美国长大的我而言,经营中文部落格是个艰难的考验,但长期固定写作也是快速进步的最好方法,更加上我设定的目标观众是华人影迷。我的国中程度写作就请大家多多包含。

取Film Folks(电影客)这个部落格名,原因是内容也包括来自好友和读者的文章及影评,肯定中文比我好数倍。提供朋友一个言论平台一直是我的目的,所以如果某陈凯歌作品把你逼上绝路或看完《无间行者》(
The Departed)想把戏院烧掉,可以考虑写个影评比较安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