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30日

回去照照镜子



大而化之的影评人有个坏习惯,他们太常批评一部电影「没有故事」("no story")。事实上,这些电影的故事并非完全不存在,而是写得太烂或情节较少。可是若有影评人形容《去年在马里昂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为「没有故事」,我会原谅他,因为以长片来说,这部知名法国电影确实没什么故事。导演阿伦·雷奈(Alain Resnais)与编剧阿伦·罗布-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的遘想非常有创意,但情节很明显不是第一重点,也不是第二重点,大概也不是第三重点。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在马里昂巴》没办法满足习惯被牵着走的影迷,甚至有艺术背景的观众也未必会喜欢;佩服一部实验片容易,热爱一部实验片较难。

然而,一部实验片要是够大胆,执行得完美无缺,我立刻花钱买海报。《去年在马里昂巴》在1961年赢得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更重要的是,它进入「立刻花钱买海报」的境界。我欣赏这部片的原因是它像一面镜子,完全反映观众对电影的定义、期望、限制。电影到底是什么?应该具备什么元素?不该犯下什么错误?看此片如照镜子,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如何看待电影,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关于观众的片子。相信在片子一开始观赏舞台剧的那群戏迷算是导演给大家的一个暗示。

可惜的是,雷奈的暗示很明显没什么效应,因为看完片子的人大多数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看不懂,不喜欢」,第二组为「看不懂,我拚了老命也要破解故事里的情节与含义」。第一组就是之前提到习惯被牵着走的影迷,而镜子反射他们对非故事主导的电影的排斥。雷奈未提供角色名称、时间地点、最终结论,让他们感到无助,轻易投降。第二组没有感到无助或轻易投降,反而充满狂热,可是镜子显示他们依然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故事上。雷奈的作品神秘兮兮问号连连,所以解释故事的猜测和理论爆多,影迷之间的争论也少不了。总而言之,这两组观众都很难脱离「故事就是一切」的概念,无法轻轻松松踏入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

我赞成俄罗斯小说巨匠安东·契诃夫(Anton Chekhov)的看法,艺术家的任务是提出疑问,不一定要提供答案。雷奈似乎跟答案有仇,也因为如此,解答《去年在马里昂巴》如盲人摸象;摸摸就好了,理论就免了。其实要找的答案在镜子里。

1 条评论:

Unknown 说...

我當初是看到片中旅館庭園和人影所呈現出夢境感的照片和blur模仿的MV(有提及這部片)就殺去秋海棠買片子...我看不懂,但是很喜歡.那時是年輕高中生,現在看感覺一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