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

五大疑问:《九》



天啊,一年没写「五大疑问」⋯⋯

为了预告导演罗伯·马歇尔(Rob Marshall)最新的歌舞片《九》(Nine),以下是我日夜沉思的五大疑问。
  • 能不能把丹尼尔·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的一生拍成电影?老爸曾是英国桂冠诗人,长期女友又是法国影后Isabelle Adjani,妻子是著名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女儿,戴-路易斯还曾经离开演艺圈五年,搬到意大利当鞋匠徒工。此外,这位二度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严格实行的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出了名的可怕。为了写实呈现人物的性格、言语及行为,他百分之百融入角色的生活;没进棚也要演下去,回家休息也要演下去,出门买水果也要演下去。喜欢他,讨厌他,这位神秘影帝的人生如戏。
  • 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会想和我交往吗?
  • 本片的明星阵容比美国职棒的纽约洋基队还强吗?除了英国/爱尔兰的戴-路易斯和法国的歌迪亚,马歇尔还有一票的国际巨星,包括西班牙的佩内洛普·克鲁兹(Penélope Cruz)、澳洲的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英国的朱迪·丹奇(Judi Dench)、美国的凯特·哈德森(Kate Hudson)、意大利的索菲娅·罗兰(Sophia Loren)及美国的菲姬(Fergie)。戴-路易斯、歌迪亚、克鲁兹、基德曼、丹奇及罗兰都赢过奥斯卡,哈德森得过奥斯卡提名,而菲姬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女歌手之一;强棒太多了。
  • 话说回来,这些演员的歌声行吗?
  • 《九》原本是在1982年开幕的歌舞剧,而本歌舞剧又是根据1963年的经典奇幻片8 1/2》(原作并没有歌舞)。意大利魔法师费德里克·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执导的8 1/2》是历史十大电影名单的常客,所以许多影迷听说马歇尔要拍歌舞版本立刻呕吐。身为费里尼崇拜者,我该如何看待这部片?支持?勉强接受?不甘心?当作不存在?杀人放火?还是按马歇尔家的门铃,跟他握手,然后用头顶撞他的鼻子?

2009年12月14日

最近好冷



冷到我必须再介绍一部爱情片:1966年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Un homme et une femme)。简单的片名,简单的故事,法国编剧导演克劳德·勒卢许(Claude Lelouch)的成名作叙述让-路易·崔提酿(Jean-Louis Trintignant)饰演的单身爸爸爱上安努克·艾梅(Anouk Aimée)饰演的单身妈妈。本片在坎城电影节拿下金棕榈奖,也在奥斯卡金像奖荣获最佳外语片及最佳原创剧本。

我通常远离甜到蛀牙的爱情片,可是崔提酿与艾梅的魅力破表,只好手放头上,乖乖投降。崔提酿一直是我最欣赏的法国演员,艾梅又是我的女神之一,我完全没有胜算。仰慕艾梅的不只是我,勒卢许指定要她当女主角,从画面也看的出导演简直暗恋艾梅。

冬季是勒卢许的另一张王牌,他的爱情故事一定要在寒冷的状况,因为天气越冷,感情越热。

2009年12月5日

最近好忙



忙着完成毕业作剧本、选角、取景、一系列的前置作业。发现在创造时会不知不觉被喜欢的电影影响,无意中写出类似《日落之前》(Before Sunset)的故事。美国编剧导演理查·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的2004年巴黎爱情片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女主角弹吉他的片段特别动人)。相信当时林克莱特也有被他喜欢的电影默默影响。

《日落之前》似乎在嘲笑写剧本的规则。本片的放映时间(八十分钟)几乎跟随故事里的时间,这代表男女主角聊天的画面爆多,十年不见的话全都吐出来,从头聊到尾。电影该以动作表现,不该由言语表达,可是本片没有因此感觉无聊或单调,反而靠着Jesse (Ethan Hawke饰)与Celine (Julie Delpy饰)之间的默契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电影的世界,剪接能让人物从一个地点跳到另一个地点,如何到达目的地不重要,没有人在乎过程。然而,本片偏偏带给观众多数的散步场景,一堆「走来走去」的镜头。可见,林克莱特对巴黎的吸引力很有信心。

2009年11月28日

伯格曼谈女人



我很欣赏前美国脱口秀主持人迪克·卡维特(Dick Cavett),他的低调幽默、明慧深谈让我厌恨现代脱口秀的极端及吵闹。卡维特在1971年访问了两位瑞典国宝: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和女星碧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机会难得因为孤僻的伯格曼很少上节目,更何况是千里之外的美国节目。

访问中,卡维特谈到伯格曼对女演员/女人的深厚了解;固定班底之一的安德森点头赞成,可是导演的看法不同。他强调自己对人类、人的脸、人的灵魂非常有兴趣,男女不分。接着,他指出女人的优势在于演戏对她们比较容易,能自由开放内心。伯格曼将手放在自己面前,说明女人在摄影机或观众前就像在照镜子,从小的社会教育让她们习惯照镜子的乐趣。在他眼里,一般男人对着镜子没有女人怡然自在。

2009年11月11日

难忘情景:《神枪手之死》



我有一位摄影老师咬定2007年的《神枪手之死》(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获得好评是因为知名摄影师罗杰·迪肯斯(Roger Deakins),而不是靠新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Andrew Dominik)。老师当然对摄影过于偏执,又是迪肯斯的热情崇拜者,但他说的也有道理。本片的主角几乎不是布莱德·皮特(Brad Pitt),是惊人的摄影。

不断在我脑海中飘浮的情景是接近影片刚开始的火车大劫案,许多摄影师都记得这神奇的两分钟。由皮特饰演的江洋大盗杰西·詹姆斯(Jesse James)与同伴们在阴森林默默等待火车的来临。大多电影里的阴森林败在灯光打得太亮,看起来很假,不过迪肯斯了解阴森林该有的黑暗,尤其在未有大量电力的十九世纪,再亮的月光也无法照耀鸟不生蛋的美国西部。

除了成立一个逼真的荒郊野外,迪肯斯要求彻底黑暗的主因是带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大反差:明亮的火车灯从远方渐渐地刺穿夜幕沉沉的树林。看着一条黑、一条白在画面重复滑移,有时不知是黑条或是白条在飘动,美到我想呐喊。火车的烟雾、刹车的火花也在黑暗中更加动人。迪肯斯应用移动光影让蒙面强盗们变像一群鬼魂,也依靠詹姆斯手中的小灯来凸显他的眼神及肤色。片段结束前,主角的轮廓从黑夜与烟雾踏出,镜头美不胜收,相信我的老师看到两泪交流。

2009年11月6日

有一就有二

认为《异形2》(Aliens)比《异形》(Alien)好看的人可以全部被轰到外太空。

在某些影迷心目中,1986年的《异形2》不但超越1979年的《异形》,甚至与1974年的《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一同被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续集影片(简直藐视《教父2》的英明)。《异形2》确实精彩,编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是科幻动作片之神(夜兼世界之王),可是论艺术价值,他不敌第一集的导演瑞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很少导演比卡梅隆更会运用特效打造动作场景,而《异形2》也帶來更多特效、更多动作场景、更多异形、更多武器、更多危机、更多尸体;只可惜更多不代表更好。

第一集的魅力正是导演的「质过于量」风格,史考特不需以大场面来刺激观众,单靠一只异形让人毛骨悚然。最厉害的是,神秘异形在本片很少露面,史考特利用太空船的黑暗及幽闭恐惧气氛让这只怪物加倍可怕。简单说,《异形2》是一部动作片,《异形》是一部恐怖片。

2009年10月17日

难忘情景:《淘金记》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不但是默片之王,165公分不到的他也是电影界的巨人。一口气担任编剧、导演、主角,来自英国的卓别林创造了许多好笑又感人的情景。到目前为止,我看了三部他的电影:1931年的《城市之光》(City Lights)想必是史上最伟大的无声影片,1936年的《摩登时代》(Modern Times)也果真名不虚传,倒是1925年的《淘金记》(The Gold Rush)并非影评界所号称的巨作。有趣的是,三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却出现在《淘金记》。小餐包+叉子=经典。

2009年10月7日

难忘情景:《精武门》



这世界上有人不喜欢李小龙吗?有吗?在哪?请举手。

1972年的《精武门》(Fist of Fury)是李小龙主演的第二部片,由罗维执导,已升上功夫武打经典中的经典。这个片段是李小龙饰演的陈真在戏中第一次开战,也是无数的武术电影模仿的样本。没错,有几个假人假到不能再假,可是独一无二的霸气装也装不来。

2009年10月2日

未成年



香港导演王家卫的1988年处女作《旺角卡门》(As Tears Go By)跟他后来的电影比起来有明显的落差。当然,很多著名导演拍的第一部影片都是如此,可是不表示这些电影不值得一看。错过早期作品就无法观察导演的风格慢慢成形,内容渐渐成熟。

《旺角卡门》主要缺乏王家卫的指印:迷人的梦幻气氛,不可捉摸的故事。也因如此,观众从不觉得自己进入另一个世界,也很清楚剧情的走向。当时,魔鬼摄影师杜可风(Christopher Doyle)也未加入导演的团队。本片唯一的王家卫特色就是即将成为亚洲巨星的刘德华、张学友和张曼玉;三位年轻演员过了两年后出现在导演的下一部片:1990年的成名作《阿飞正传》(Days of Being Wild)

2009年9月18日

难忘情景:《雨中曲》



我不喜欢歌舞剧,也不喜欢歌舞片;我无法接受人物以歌舞沟通的世界。为什么他们好端端的要突然跳起舞来?为什么他们没事要忽然开始唱歌?然而,看完以上的这段舞蹈,我不得不承认《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的厉害

吉恩·凯利(Gene Kelly)与史丹利·多南(Stanley Donen)合导,歌舞天王凯利编舞、主演,1952年的《雨中曲》被公认为好莱坞最伟大的歌舞片。凯利在本片的雨中独唱独舞早已升上「圣像」等级,可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反而是配角Donald O'Connor在这个场景的精彩表演。

2009年9月9日

难忘情景:《莫夏特》



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是一个狠角色,没有做好心里准备的观众看完他的电影恐怕会头痛,但这种难度及挑战性也让影迷崇拜这位法国导演。我和大多数的影评人一样,若得挑出最伟大的布列松作品便会选1966年的《驴子巴特萨》(Au hasard Balthazar)。然而,回想最动人的场景,我始终忘不了《莫夏特》(Mouchette)的幽静结局。

1967年的《莫夏特》从头悲到尾,叙述一名苦命女孩种种的不幸遭遇。最终,可怜虫Mouchette (Nadine Nortier饰)决定离开人世,打算从小山丘滚滚滚进水里。可是命运坎坷的她连自尽都搞不定,到了第三次才成功滚进水里,影片结束。

看着整个自杀过程,观众不知该哭还是笑,该惊慌还是冷漠,该为她喊冤还是为她高兴。布列松采用简单举动点燃多种情绪,他的优雅及独特电影语言令观众震撼不已。我再也不会用安闲自在的角度看待小山丘。

2009年8月24日

难忘情景:《幕后玩家》



七分四十八秒。

美国传奇罗伯特·奥特曼(Robert Altman)的1992年作品《幕后玩家》(The Player)一开始就来一个将近八分钟的长镜头,可是这个场景的特色并非时间,而是导演在这时间内传达的多种讯息。许多有名的长镜头只不过模拟电玩画面跟随人物,镜头只是主角的跟屁虫罢了。奥特曼却利用这个机会介绍多数重要人物,观众立刻进入这些人物的世界,看着一堆好莱坞金领、总裁、助理、编剧在大片场里穿梭来穿梭去。导演一口气展现人物的地位及彼此的关系,连个性、动机也立即素描出来。

本片的第一个影像是一幅画,画中有一群人在拍片;奥特曼的后现代幽默预示本片的戏中戏主题。另一个后现代玩笑出现在一分三十秒左右:一位总裁一边抱怨现代电影的MTV式剪接,一边称赞一代宗师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在1958年的《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采用的六分半钟长镜头。只有奥特曼会在长镜头中讨论长镜头。

编剧麦可·托肯(Michael Tolkin)撒了不少圈内笑点,包括一堆荒谬提案以及少根经的总裁,赢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剧本。出了名叛逆的奥特曼拿下坎城电影节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讽刺好莱坞最成功的喜剧之一,《幕后玩家》让厌倦好莱坞的影迷大声叫好,连圈内的真正幕后玩家也笑翻天。

2009年8月1日

柏林围墙倒塌

没错,部落格现在附加影片。原本单靠文字,拒绝影像的我渐渐明白它们不见得是彼此的敌人。Film Folks毕竟是一个电影部落格,而提供一些相关预告片及重要片段乃是天经地义,头头是道,明智之举,通情达理。只可惜我的围墙在短短一年半就倒了。

此外,新推出的「难忘情景」将介绍许多忘不了的电影场景给读者认识及观赏,让部落格的影片达到更高的效应。

阅读快乐。

2009年7月20日

七月献给伯格曼



1918年七月十四日出生,2007年七月三十日往生,瑞典国宝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跟「七」还真有缘分。他在1957年拍了《第七印》(Det sjunde inseglet)及《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成为全世界注目的明星导演;能在同一年创造出两大存在主义经典简直难以置信。有趣的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伯格曼影片并非举世闻名的《第七印》或《野草莓》,反而是名不经传的《安娜的情欲》(En passion)。

不是每个人都佩服伯格曼在1969年的《安娜的情欲》试用的绝招,包括伯格曼在内。他的惋惜甚至比本片的实验性更令人震惊,让我拥有更深的印记。导演耍的高招其实很简单,他拍下四位主要演员(Max von Sydow, Liv Ullmann, Bibi Andersson, Erland Josephson)个别讨论自己的角色,分析人物的个性、感情、思想等等。接下来,他竟然将这些类似DVD花絮的小片段直接放进故事里;看到几位演员突然扮演他们自己,我只能摇头微笑。有些影迷对导演的「小把戏」大不满,但我认为这种「真不真,假不假」的拍法不但彻底反映电影的虚拟,也完美表现出四个角色在感情上的虚伪。

即使伯格曼对自己的选择有所后悔,我还是支持他的创意。他的实验性一面在1960年代尾声逐渐浮现,而《安娜的情欲》可说是那时期的秘密武器。

2009年7月8日

下一步



自从2000年的《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轰动全球,华语古装巨片不断地从生产线飞出来:2002年的《英雄》(Hero)、2004年的《十面埋伏》(House of Flying Daggers)、2005年的《无极》(The Promise)、2006年的《夜宴》(The Banquet)及《满城尽带黄金甲》(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2007年的《投名状》(Warlords)、2008年的《赤壁》(Red Cliff)及2009年的《赤壁:决战天下》(Red Cliff: Part II)。七月底隆重上映的《白银帝国》(Empire of Silver)是下一部结合两岸三地的大手笔史诗,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生产线似乎有做了调整。

不管《白银帝国》好不好看,成不成功,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的出发点。近几年的《赤壁》上下集和《投名状》明显脱离奇幻片/武侠片的框架,而《白银帝国》代表这个趋势的下一步:更加写实,更少武打。原因可能是观众看腻了武侠片(轻功好无聊),也可能是电影公司不再想投资《英雄》、不再想拍《十面埋伏》、不再想宣传《无极》。《白银帝国》能否成为华语史诗的新象征?还是明年就回到现实,又回到奇幻电影⋯⋯

2009年6月22日

春夏秋冬

我为什么爱看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电影?可能是因为这位伶俐编剧导演写的对白简直是天才,也可能是因为连他的「烂」片都比很多导演的代表作好看。1996年的《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虽然不是经典艾伦片,甚至某些场景有点糟糕,但这部饶有风趣的歌舞喜剧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

来自美国的艾伦十分敬仰1960年代的欧洲明星导演,特别是来自意大利的费德里克·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艾伦在《人人都说我爱你》使用的分段式叙事架构(episodic narrative)让我想起费里尼的1973年名作《我记得》(Amarcord)。这两部片都叙述主角的滑稽童年往事及古怪亲朋好友,一连串的疯狂闹剧组合成完整的影片。不但如此,艾伦和费里尼同样利用春夏秋冬来分散这些短短的故事,让观众经历主角心中难忘的一年。这类型的四季分段式叙事架构在1973年很少见,在1996年更稀有,在这个年头快绝种。

2009年6月9日

马屁精



当电影艺术班的老师利用《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的片头说明蒙太奇(montage),我立即利用下课时间向他展开袭击。

我:「我就知道你会用《广岛之恋》来解说蒙太奇,非常好的例子。」

老师:「喔,真的吗?六月十日是《广岛之恋》首映五十周年。」

我:「我很喜欢这部片,阿伦·雷奈(Alain Resnais)的电影都很有趣。」

老师:「没错,雷奈是个有趣、伟大的导演。」


老师:「我一直没有机会看《去年在马里昂巴》。」

我:「真的假的?」

老师:「一直找不到,DVD发行好像中断。」

我:「美国似乎没有,我有华语版的DVD,不是盗版的,有英文字幕,可以借你看。」

老师:「哇,那太好了,我等待好久,多谢多谢。」

我:「没问题,我下次带来。」

加分。

2009年5月27日

他是麦可·汉内克



话说在前头,我非常崇拜奥地利导演麦可·汉内克(Michael Haneke),也恭喜他能在第六十二届坎城电影节首度荣获金棕榈奖,可是为何评审团主席偏偏是伊莎贝尔·于蓓(Isabelle Huppert)?

法国影后于蓓在2001年的《钢琴教师》(La pianiste)以及2003年的《狼族时代》(Le temps du loup)与汉内克合作,也靠着在《钢琴教师》的惊人演出赢得生涯第二度坎城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现在又以评审团主席的身份颁赏金棕榈奖给汉内克。相信得奖片《白丝带》(Das weiße Band)值得肯定,被列为2009年十大电影之一的机会也很高,但因两人的特殊关系,结果多少让人起疑心。

然而,我还是为汉内克高兴。《钢琴教师》当年获得坎城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等于第二名),2005年的《隐藏摄像机》(Caché)拿下最佳导演奖,可是汉内克一直和金棕榈奖无缘。1997年的《趣味游戏》(Funny Games)是我的第一部汉内克片,他的独特剪接风格及久留长镜头让我想起法国显赫导演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及意大利大师米可安桀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汉内克向来很欣赏两位前辈的电影,现在他和布列松、安东尼奥尼一样都是金棕榈奖得主。

2009年5月21日

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

春天让我想起艾里克·侯麦(Eric Rohmer),观赏他的「六个道德故事」系列有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片里的人物东躺西靠,不断地聊天,不停地挑逗,充满「静态活力」。习惯动作的影迷大概无法接受这位法国新浪潮导演的风格;不怕「无聊」的族群绝对不能错过这六部电影。

《麦索的女面包师》(La boulangère de Monceau):这部1963年的二十三分钟短片极为简单,也成立了连贯六部电影的主要冲突:见异思迁的男主角该选谁为对象?轻而易举的女面包师还是惊弘一瞥的梦中情人?

《苏珊娜的故事》(La carrière de Suzanne):系列中最散乱的影片想必是这部1963年作品。虽然人物的动机捉摸不定,但喜欢多从心理战的朋友们可有戏看了。

《幕德家一夜》(Ma nuit chez Maud):结合宗教、哲学、孤男寡女,1969年的《幕德家一夜》是许多侯麦教徒心目中的圣杯,也是「六个道德故事」系列中我最欣赏的作品,尤其是片里无声的性感。

《女收藏家》(La collectionneuse):比《幕德家一夜》先拍,但之后才上映,1967年的《女收藏家》将系列中的知识份子推到高傲自豪的极限。无知贪玩的女孩该如何对抗这些矛盾爱说教的男人?

《克莱尔之膝》(Le genou de Claire):稳重的熟男、爱玩的女孩再度展开心理战。侯麦的1970年作品叙述已定婚的外交官,为了测验自己的忠诚,采用美男计接近一对姐妹,却深深地迷上一对膝盖。

《午后之爱》(L'amour l'après-midi):不知不觉的外遇即将撞上幸福美满的家庭。1972年的《午后之爱》犹如很多侯麦的故事,在他的世界里,出轨不因鲁莽冲动,一切经过分析思考。

2009年4月26日

好莱坞带大的孩子

到处都是好莱坞带大的孩子,只能闭上眼睛接受事实,但很难想象电影学院也是如此。我在洛杉矶电影学院的第一个月,从班上同学们那儿吸收了不少拍片知识,但也领悟到他们对电影史和外语片的无知。

最好的例子发生在开学的第一天,一位就业辅导员要求班上每个学生先自我介绍,顺便说出个人最喜欢的影片,条件为1980年之前的影片。下场惨不忍睹,十五位学生当中有一半进入苦恼状态,除了七、八个好答案以外,后果不堪设想:「我真的想不出来。」,「大概《大白鲨》(Jaws)吧。」,「《星际大战》(Star Wars)算1980年之前的影片吗?」

更让我惊讶的是没有人看过另一位就业辅导员最喜欢的影片:瑞典大师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1966 年巨作《假面》(Persona)。我不但是班上唯一观赏过《假面》的学生,也很可能是班上唯一听说过本片的学生。没想到那么多同学还是得靠好莱坞一口一口喂给他们吃。

2009年4月10日

本杰明与阿甘

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的2008年剧情片《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让我想起罗伯特·泽米克斯(Robert Zemeckis)的1994年作品《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后来得知两部电影的改编剧本都是艾瑞克·罗斯(Eric Roth)写的,便开始列出剧情里所有的共同点⋯⋯相似度超乎我的想象。

叙事架构
《阿甘正传》:主角口述回顾一生。
《本杰明·巴顿奇事》:主角自传回顾一生。

主角的生长地
《阿甘正传》: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
《本杰明·巴顿奇事》: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

主角的母亲
《阿甘正传》:父亲缺席,生母影响一生。
《本杰明·巴顿奇事》:父亲缺席,养母影响一生。

主角的身心障碍
《阿甘正传》:智能障碍。
《本杰明·巴顿奇事》:成长障碍,年纪越大,外表越年轻。

主角的腿
《阿甘正传》:奇迹发生,不再靠钢铁腿套走路。
《本杰明·巴顿奇事》:奇迹发生,不再靠拐杖走路。

战争戏码
《阿甘正传》: 战友阵亡,越战生还者。
《本杰明·巴顿奇事》:战友阵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生还者。

跑船戏码
《阿甘正传》:疯癫船友同舟共济,介绍妓女给主角。
《本杰明·巴顿奇事》:疯癫船友同舟共济,介绍妓女给主角。

主角的财富
《阿甘正传》:捕虾渔业侥幸大发。
《本杰明·巴顿奇事》:继承生父的钮扣大事业。

主角的情人
《阿甘正传》:童年好友,少年分离,成年重逢;男有情,媚无意,贪玩也。
《本杰明·巴顿奇事》:童年好友,少年分离,成年重逢;男有情,媚无意,贪玩也。

主角的爱情悲剧
《阿甘正传》:终于在一起,但妻子不久死于艾滋病。
《本杰明·巴顿奇事》:终于在一起,但渐渐年轻化的主角不愿拖累妻子、女儿,决定离开。

2009年3月19日

杜琪峰的江湖



只要是华人,应该知道香港什么没有就是帮派主题影片暴多,可惜我一直对香港黑帮电影毫无兴趣。吴宇森的片子荒唐到看不下去,刘伟强的古惑仔电影系列一样夸张,但气氛轻松多了,至少可以当喜剧看。仔细想想,第一部令我敬佩的香港黑帮电影是杜琪峰的《枪火》(The Mission)。

简单说,1999年的《枪火》改变了观众对香港黑帮电影的看法,其实这种类型片不用那么无脑,可以含有一点点深度(真的没关系,吴导)。杜琪峰的江湖没有英雄,没有所谓的好人坏人,正义、邪恶也毫无意义。社团龙头文哥(高雄饰)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像世界上最仁慈的老大,但也能狠下心追杀亲人、情人、救命恩人。杜琪峰的江湖没有「一人对一城」的战争,没有单枪匹马的硬汉,一切靠团结、战术及细心。观众很快领悟到独自行动的阿来(吴镇宇饰)必须和其他保镖合作才能保护文哥,找出叛徒。

导演和戏中的五名保镖一样干净利落,不浪费时间在过于戏剧性的片段,也因如此,剧情身材苗条,不见一点赘肉。此外,本片的对白较少,善用暗示传达讯息,宁可观众慢一步,就怕观众快一步。在这种状况下,演员的表现极为重要,多谢高雄、吴镇宇以及饰演阿鬼的黄秋生没让我失望。

至于本片的不足之处,相信有些影迷发觉《枪火》稍微模仿美国编剧导演昆汀·塔论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1992年成名作《落水狗》(Reservoir Dogs)。故事同样建立在一位黑道大哥雇用几名道上兄弟来完成一项危险任务,《枪火》的保镖和《落水狗》的抢匪都一致地身穿西装,最终也都一致地拿枪指向同伴。可是大家别忘了,塔论蒂诺在《落水狗》引用不少香港黑帮电影的特色;电影界就是东抄西抄,每部片都有模仿嫌疑。

2009年3月14日

再来三十一

没错,我又租了三十一部电影来看,虽然没有像上次全部在一个月消化掉,但两个多月也是满变态的。开学后会忙到暴,用Netflix (http://www.netflix.com/)狂租DVD的日子将告一段落。以下从最喜欢排到最反感,分成五组,请大家参考。

鱼翅组
《天国与地狱》(High and Low)
《恶汉甜梦》(The Bad Sleep Well)
《人人为自己,上帝反众人》(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小迪特尔想要飞》(Little Dieter Needs to Fly)
《我心深处》(Interiors)
《电视台风云》(Network)
《我要复仇》(Sympathy for Mr. Vengeance)
《堤》(La jetée)
《无日》(Sans soleil)
《克莱尔之膝》(Le genou de Claire)
《山椒大夫》(Sansho the Bailiff)

北京片皮烤鸭组
《暗堡里的三恶人》(Three Rascals of the Hidden Fortress)
《解构哈利》(Deconstructing Harry)
《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
《最后一部电影》(The Last Picture Show)
《陆上行舟》(Fitzcarraldo)
《杀手阿一》(Ichi the Killer)
《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

红烧乌参组
《男性女性》(Masculin féminin: 15 faits précis)
《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
菩提树下》(The Limey)
《爱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
《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情到深处》(Say Anything)

白斩鸡组
《情牵九日天》(September)
《切肤之爱》(Audition)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瑟堡的雨伞》(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红气球之旅》(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干扁四季豆组
《爱丽丝》(Alice)
《最后的任务》(The Last Detail)

2009年2月25日

奥斯卡比我的部落格大七十九岁



一转眼我的电影部落格已经一岁了,感谢所有的读者在这第一年的支持,你们三位太捧场了。

认识我的读者早已了解我对奥斯卡金像奖的印象(提示:棒球棒)。我原本不想花时间讨论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最后还是决定提一下比较好,做人不能太绝。

第八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大赢家乃是《贫民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果不其然赚到八奖,轻易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我大约两个月前看了这部关于印度贫民窟的独立片,完全不讶异奥斯卡会爱上它,倒是满讶异许多影评协会也称它为年度第一。我还没看过所有2008年的强片,但《贫民富翁》很明显比不上《摔角手》(The Wrestler)或《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大概也在《瓦力》(WALL·E)之下。

事实上,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的努力和创意值得称赞,虽然快打旋风摄影剪接方式不合我的口味,这并非《贫民富翁》的败笔;让我看不下去的是西蒙·比尤弗伊(Simon Beaufoy)编写的剧本蓬头垢面。仔细观察,本片与2008年华语电影心肝宝贝《海角七号》(Cape No. 7)简直是双胞胎,同样叙述没前途的小伙子靠着热情、运气,在众人眼前出人头地,顺便与爱人接吻。不得不承认两部电影的奥妙魔力,问题是兴奋过头的影迷看不出剧本其实穿着短裤拖鞋,没刮胡子上班。本片是一种成人童话故事,但「童话」还是有自己的逻辑,况且这个童话世界的指南针偏向「写实」,不是「梦幻」,所以编剧更不应该在逻辑的道路上转来转去。

不合逻辑的情节并不是小贫民Jamal Malik (Dev Patel饰)在益智游戏节目的惊人表现,也不是Jamal克服残酷的社会。让我头痛的是剧本里的deus ex machina(直译:来自机器的神),这个拉丁片语指的是小说、戏剧情节中牵强扯入的解围人物或事件。戏中某些角色处理不当(警察、Jamal的哥哥),他们的异常选择和举动演变成deus ex machina。综上所述,编剧给主角一个压倒性的难关,我为主角担心,所以当故事忽然冒出意外介入而扭转局面的事件,我告编剧作弊。

这两个月来,我处在「碰到《贫民富翁》的批评者,二话不说激情拥抱」的状态,目前被拥抱的人数只能说不高。本片即将在两岸三地上映,部落格的生日礼物就拜托大家了。

2009年2月16日

短裙



短片就像短裙,拍得好会让人目瞪口呆,拍得糟会令人赶紧买一瓶硫酸狂泼自己的眼睛,中间派似乎不存在。看完编剧导演克里斯·马克尔(Chris Marker)的代表作《堤》(La jetée),我没有拿硫酸狂泼自己的眼睛,这部1962年科幻片没有让我失望,果真是电影史上最迷人的短裙之一。

最近忙着拍我的第一部短片,抽空观赏二十八分钟的《堤》,领悟到「精简」的美。来自法国的马克尔将一位来自未来的匿名男子做为故事的中心,只利用旁白及一连串的黑白相片叙述穿越时空的爱情。导演的实验非常成功,如果旁白写得够明确,相片拍得够动人,「动作」等于是多余的,观众的大脑会很自然地填进这些「动作」。

马克尔信任观众的想象力;换句话说,他没有侮辱观众的智商。我再重复一遍:他没有侮辱观众的智商⋯⋯我的眼睛有点湿。

更令人感动的是本片的漂亮结局,看过英国导演泰瑞·吉列姆(Terry Gilliam)的《十二只猴子》(Twelve Monkeys)就应该了解我指的「漂亮结局」。吉列姆的1995年科幻片算是《堤》的长片版本,多了几个要点(野生动物、精神病院、绑架、疫病),但架构和结局还是一样。如果《十二只猴子》是《堤》的后代,那么阿弗瑞德·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1958年经典《迷魂记》(Vertigo)就是它们的祖先。两位晚辈一样采用「忘不了的女人」这个情节,也模拟某些《迷魂记》的镜头。

除了惊人的结局以外,让我最震撼的是女主角在大约三秒的镜头悄悄眨眼,这可是整部片唯一的「动作」,不注意根本无法察觉。小动作在马克尔的世界算大动作,放在情侣最甜蜜的时刻让观众更加感受到「少就是好」的力量。许多影评人擅长以「极简主义」形容马克尔及他的作品,我觉得马克尔只是喜欢简单的短裙。

2009年1月31日

高低不平



大多数影迷听到黑泽明(Akira Kurosawa)的大名一定会想到日本古装片,从早期的《罗生门》(Rashômon)、《七武士》(Seven Samurai)到晚期的《影武者》(Kagemusha)、《乱》(Ran);其实这位伟大的导演也拍过不少杰出的现代片,特别是他的1963年巨作《天国与地狱》(High and Low)。这部关于绑票的类型片超越任何阿弗瑞德·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悬疑片,更不用说好莱坞现在生产的荒唐犯罪片。希区考克与好莱坞主要败在他们对社会议题的忽视,对叙述故事的无能;简单说,黑泽明是天才,他们不是。

黑泽明将《天国与地狱》分成两半,前半段只用到一个场景(一栋独立坐落在山坡上的豪华别墅)。观众花将近一个小时在这栋「天国」认识主人Kingo Gondo和他的家人,了解他对制鞋事业的热爱,也得知他计划如何对付公司的贪婪股东。日本巨星三船敏郎(Toshiro Mifune)饰演的Gondo厌恶被其他股东强迫偷工减料,所以使出浑身解数暗自集资买股。当他正要成为最大股东时,他接到一通电话:他的儿子被绑架了。Gondo与妻子的心情从「天国」跌落到「地狱」,但数秒后,他们的儿子竟然跑进客厅,原来被绑走的是家里雇用的司机之子。虽然如此,绑匪没有退一步,反而在电话上很肯定Gondo会付赎金,并指出若见死不救,社会大众不会原谅他的自私或支持他的鞋业。经过司机的哀求,警方的说服,妻子、儿子的眼泪,他终于咬牙放弃荣华富贵,牺牲事业,全力拯救因他而被错绑的小男孩。

影片后半段跨出别墅,摄影移到山下的城市,焦点人物也从Gondo转为警方。交付赎金救回小孩之后,警方像一群猎犬追查绑匪的身份及藏身之处,拼命找寻Gondo失去的钱。导演在这一个多小时仔细地展现警方的细心,特别强调办案步骤及分工合作,让观众理解收集线索、分析案情是既漫长又劳累的工作。警方在山下闷热的「地狱」东奔西跑,最终利用媒体引诱绑匪露出马脚,成功破案。可惜Gondo早已被公司的股东背叛,虽然找回赎金并博得社会大众的敬佩,这一切都无法挽回他一生辛苦打造的事业,因此决定到一家小型制鞋公司重新开始。本片的结局十分有震撼力,原因在于观众始终不明白绑匪的动机,黑泽明不像希区考克只会把反派编为「疯子」或「邪恶之徒」。

电影界一向很崇拜黑泽明叙述故事的功力,而本片提供很多可以学习的独特招数。首先,导演彻底省略绑匪抓走小孩的画面;我只能摇头佩服,一部关于绑架的影片竟然没有绑架的画面,很难想象好莱坞犯罪片大胆省略犯罪的画面。观众在前半段只能从Gondo的角度体验绑票事件,和Gondo、警方一样状况外,完全在黑暗中摸索。如此一来,观众更加投入,不知情就不无聊。我也要感谢导演没有把Gondo或小孩英雄化;换成好莱坞制作的话,一定来个「小孩冒险逃跑」的镜头,或「男主角亲自出马对抗反派」的情节。黑泽明的男主角不但没逞英雄,而且在后半段几乎消失。三船敏郎在日本可是大家的最佳男主角,但他的角色竟然与破案无关,这种编剧手法有可能发生在「明星第一」的好莱坞吗?现代导演有胆量牺牲明星的吸引力,长时间拍摄警方办案的点点滴滴吗?毕竟大多数的人还是喜欢出乎意料的奇迹,不在乎苦恼推测的细节。

我看过至少十五部黑泽明的作品,片里谈到许多值得注意及思考的社会议题,例如《天国与地狱》探讨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商社内部的斗争,贫富悬殊的危机,贩毒世界的可怕。我特别欣赏导演在本片展现媒体的影响力,这不是他第一次将放大镜对着媒体,《丑闻》(Scandal)及《恶汉甜梦》(The Bad Sleep Well)都算是早期讨论媒体势力的电影。可见一部类型片在黑泽明的手中就是不一样,竟然可以涵盖多种社会议题,成功创造出高水准艺术(high art)与低水准艺术(low art)的完美结合。

2009年1月12日

无敌铁金钢

大家最爱的「战警」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是2008年收入最高的电影明星,击败其他好莱坞帅哥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强尼·戴普(Johnny Depp)、布莱德·皮特(Brad Pitt)、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不幸的是,跟这些票房天王比起来,史密斯算是最不争气的演员。请参考他从十四年前的成名片到现在演过的十六部电影及角色。

《绝地战警》(Bad Boys):英雄
《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英雄
《星际战警》(Men in Black):英雄
《全民公敌》(Enemy of the State):英雄
《飙风战警》(Wild Wild West):西部牛仔英雄
《重返荣耀》(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鬼魂英雄
《拳王阿里》(Ali):运动英雄
《星际战警2》(Men in Black II):英雄
《绝地战警2》(Bad Boys II):英雄
《我,机器人》(I, Robot):英雄
《鲨鱼故事》(Shark Tale):海底英雄
《全民情圣》(Hitch):英雄(单纯以男性角度来看)
《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好爸爸英雄
《我是传奇》(I Am Legend):科学英雄
《汉考克》(Hancock):讨人厌英雄
《七磅》(Seven Pounds):悲情英雄

可见有人一天不拯救人类就睡不好觉。连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调查出的资料,史密斯真的就只有演过「救世主」类型的角色吗?

不用说演技了,在选择故事及角色方面,史密斯毫无胆量。好莱坞A级巨星常找机会跳脱「帅气正派」路线,选泽一些必须丑化外表或内心的人物,挑战自己的演技也改变大众的印象。皮特爱演疯子,戴普更不用说,连克鲁尼和克鲁斯都演过行为不正的边缘人。老实说,史密斯根本不够看;奥斯卡金像奖送他的最佳男主角提名(《拳王阿里》、《当幸福来敲门》)等于是感激他多次帮助电影公司,多年支撑电影产业的谢礼。

恭喜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