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1日

意大利的影响力



大多数影迷大概不知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还满爱拍纪录片;除了2005年的《没有回家的路向:鲍伯·迪伦》(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身为意大利裔美国人的斯科塞斯在1999年的《我的意大利之旅》(Il mio viaggio in Italia)诚心诚意表达他对祖国电影的热爱。本片长达四个钟头,横跨意大利电影历史,介绍和探讨二次大战到1950年代的三大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Roberto Rosselini)、维托里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当时,新写实主义电影挑战了好莱坞的华丽制作以及「美梦成真」剧情,不但鼓励外景拍摄,聘请非职业演员,编剧也擅长以悲观角度看待社会及生命。

新写实主义强力影响了1960年代之后的影片,而斯科塞斯也很乐意地列出许多世界巨作及大师,尤其两位令我闭上眼睛摇头敬佩的意大利导演:费德里克·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和米可安桀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乍看之下,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想当然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接班人,可是他们的风格跟前辈们的比起来,又没有想像中的一致。如果罗塞里尼、德·西卡、维斯康蒂是想呈现社会的衰弱经济和道德如何带来绝望,那么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专注在主角如何面对现代化的意大利,好比拿个放大镜对准主角的精神及心灵。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的影片梦幻多了,但保持新写实主义的悲情,只是他们故事里的战争及悲剧不是发生在眼前,而是发生在脑里、心里。

对于喜欢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以及历史的我,《我的意大利之旅》是必看的作品,可是不得不指出本片就如一堂历史课。从电影片段、剧照到「导游」斯科塞斯的详解,《我的意大利之旅》充满教育性,只是毫无戏剧性。

2010年6月11日

难忘情景:《没有回家的路向:鲍伯·迪伦》



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在电影历史的地位早已奠定,可是这位美国大导演近十年来与李奥纳多·迪卡普里欧(Leonardo DiCaprio)合作的一系列影片只能用「为什么」这三个字形容。不管是《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飞行者》(The Aviator)、《无间行者》(The Departed)、《禁闭岛》(Shutter Island),迪卡普里欧的演技只能用「扯后腿」这三个字形容。然而,斯科塞斯的2005年纪录片《没有回家的路向:鲍伯·迪伦》(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不但没有迪卡普里欧搅局,而且主题还是我的偶像鲍伯·迪伦(Bob Dylan),心情只能用「上天堂」这三个字形容。

身为1960年代反叛文化代言人,迪伦对美国民谣、乡村、蓝调、摇滚音乐有深远影响力。他的歌词连接许多无关的文字和概念,穿插政治、社会及哲学。208分钟充满罕见的演唱会及采访片段,包括印象最深刻的文字拼图场景。看着迪伦嘻嘻哈哈地把文字混合当游戏玩,这种惊人的想像力只能用「斯科塞斯的《无间行者》竟然赢奥斯卡最佳影片?」这十九个字形容。

2010年6月3日

别有用心



我跟许多影迷一样,明知道坎城电影节和其他电影节的颁奖习惯不是很理想,还是迫不及待上网调查结果,万分关心最佳影片大奖落谁手。六十几年的辉煌历史就是有如此难以抵挡的影响力,但仔细想想,每年只有十人左右的评审团根本没什么分量,值得影迷的注目吗?老实说,最佳影片不就是反映评审团主席的个人动机吗?

第六十三届坎城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提姆·伯顿(Tim Burton)将今年的金棕榈奖颁给《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这部温馨的幽灵影片是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出的鬼点子,而来自美国的伯顿最擅长拍奇幻鬼魂电影。不是《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没资格赢大奖,只是评审团主席有时忍不住想留下个人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