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五月,第三十六届坎城电影节,三位电影界的巨人难得有机会一起站在台上。当年的最佳导演奖竟然平手: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最后一部片《钱》(L'argent)和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倒数第二部片《乡愁》(Nostalghia)。令人脚软的是,邀请两位大师上台的颁奖人乃是名气更庞大的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看着身旁三大导演,电影节代表人幽默地说:「不错的聚会嘛」。
千载难逢的组合其实没有想像中的幸福圆满。布列松(以及布列松的神奇发型)来自法国,可是被部分主国观众视为上一代的老古董,嘘声多于掌声。他的风格也不合威尔斯的口味,双方没有握手,没有对话,没有互看。倒是苏联的塔科夫斯基得到西方影迷的大力支持,潇洒地上台领奖,连美国佬威尔斯都很乐意与冷战敌人握手。有趣的是,塔科夫斯基非常崇拜布列松,看到偶像被羞辱,他尴尬到没话好说。
两年后,七十岁的威尔斯因心脏病过世。隔一年,五十四岁的塔科夫斯基死于肺癌。比威尔斯大十四岁的布列松活到九十八岁。我很珍惜当年三人同台的一刹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